江南体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民论坛网推出“大国新村:沿着的足迹”系列报道,讲好神州大地广袤乡村的振兴故事。今天,人民论坛调研组带您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共同关注“和美余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余杭新实践、新启示,看看20年来当地如何在“千万工程”牵引下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历史性蝶变。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前提、是基础。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全局角度激活广大乡村村民的自治意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人民论坛调研组抵达的第一站是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这个村就是一个“治理有效”的典范。十余年来,村里未发生一起治安类刑事案件,无一起越级访事件,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近90项荣誉。
走进小古城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别墅小院、整洁宽敞的柏油村道、别具一格的点缀景观,还有一望无垠的茶园,漫步其间,稻田、清溪、老树、池塘相映成趣,好一个“乐享田园、质朴原乡”!
“20年前可不是这样。”村党委书记林国荣介绍道。原来小古城村系2003年9月由吴山、钱家滩、俞家堰三村合并而成,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古城遗址坐落本村而得村名。三村合并之初,面临着“脏乱差、低散乱”难题,村内联通各组的道路还多是泥巴路。
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同志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提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的要求,并对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提出殷殷期望。
小古城村牢记嘱托,坚持“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探索出共商共建的“四议六步”民主议事工作法,以“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为基础,以“提、议、决、干、督、评”为关键步骤,让村民参与到民主决策的每个环节中。小古城村由此走上了探索以民主协商助力建设美丽家园、推动乡村振兴的崭新道路。2022年,小古城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60元,较2005年“三村合并”初期分别提高了31.47倍和7.94倍。
“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实干、众人的事情众人督评。”林国荣说,从最初的全村土地流转,到村民庭院围墙改造,再到最近几年的一个个农文旅项目攻坚,这些涉及众人的事情,小古城村都是通过民主协商集智慧、凝共识,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5年1月4日,小古城村村委给习写信,汇报村里发展情况。同年4月,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回信,对小古城村通过民主协商促进村级各项事业发展给予肯定。
如今,“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不仅在小古城村落地生花,党建引领基层民主协商也在余杭有序推进,目前全区村社民主协商议事会建设完成率达100%。
从点上经验到体系做法、从一域破题到全面实践,再到理论提升制度沉淀,余杭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发展始终,并作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效路径,实践印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魅力和真理伟力。
人民论坛调研组抵达余杭径山村时,恰是雨后初秋的傍晚,在村中漫步,随处可见“禅”的元素:空气中弥漫着禅茶韵味,精心打造的“坐亦禅、行亦禅”的禅村十景,既有江南风景温婉秀丽之美,又流溢着安静空灵的禅意。“空山新雨后,天气往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意仿佛就是眼前景。
一个个汉字,横竖撇捺点折钩,多少绝续兴替,岁月深藏;一项项技艺,医诗酒书茶酱醋,多少传承创新,生生不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的这一精辟论断,径山村的乡亲们尤有共鸣,因为文化自信已刻在他们的骨子里,活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径山村位于杭州西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以径通天目主峰,故名径山。前有唐代宗建设“径山禅寺”,后有茶圣陆羽在径山著经修禅。“中国禅茶第一村”,就成为了径山村特有的品牌定位。
如今,在“千万工程”的牵引下,围绕“禅”与“茶”,径山人做足了文章,探索起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茶经”。
首先是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径山茶是浙江历史文化名茶,始于唐、盛于宋,在宋代被列为贡茶,元、明、清时仍享誉不衰,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径山村党总支书记、余杭区径山茶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俞荣华对径山茶的文化渊源如数家珍,“但过去许多村民都是单打独斗,只是简单地采茶、卖茶,不改变这种低、小、散的经营模式,就做不大。”为此,村里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统一收购、采制核心产区的径山茶叶,打造属于本村的“径山茶”品牌。
接下来就是把茶叶变成“茶业”,围绕“径山茶”品牌,打造产业链,布局相关的民宿、餐饮、周边文创等一系列产业和活动。
周方林是径山村的一位茶文化大师,也是径山茶炒制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和身为设计师的女儿就在村里打造了一座以禅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茶宴径山筑”。
陈金信则是“茶筅制作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结合宋时期的点茶方式与器具要求,对茶筅制作工艺做了全面改良和提升,为“径山茶宴”提供优质成套点茶器具。目前,他每年最多生产中高档茶筅达3万多套,年产值约150万元。受其启发,村里的闲置农房也被拿出来,盘活成“十二工坊”,布局茶筅、茶食、茶服、茶器等与茶相关的业态。
“乡村发展文旅产业,要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吸引人来,二是如何让人留下。”俞荣华说,径山村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又保留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居民中还有不少是有创意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就按照一户一景的方式打造村庄,把整个村庄变成景区,并不断丰富业态,让游客能够沉浸其间。
在打造好硬件环境后,重点就在村庄运营了。据介绍,径山村现有90多家民宿、农家乐,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禅茶第一村”为品牌,建立了以旅游公司为龙头,经营农户加盟的共同体运营模式,统一对外宣传、引流导客,统一进行客源的登记和分配,实行“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
近几年,径山镇大力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继去年“径山茶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后,今年径山镇又开展了2023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系列活动,径山茶的对外传播力和世界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山礼佛,下山喫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的“复活”,民间版“径山茶汤会”、中国茶圣节、禅村喫茶节等节庆活动持续推出,径山村的人气越来越旺。
自名“禅村归燕”的陈月燕,早些年从山里“飞”到大城市,在一家大公司工作,2018年她回到了径山村从事乡村旅游工作,主要是帮客户规划径山游玩线路,组织安排聚餐、团建、会议、宋韵点茶等活动。“以前径山的茶叶论斤卖,现在是论杯卖、论克卖。”陈月燕自豪地说,“感觉现在的工作就是有价值、有自信,家乡平台赋予年轻人的那股潜力在慢慢生发。”在这样的劲头下,今年她的业绩已超百万。据统计,去年到径山村游玩的游客已突破200万人次,与茶相关的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
“茶还是径山茶,家还在径山村。一片茶叶,赋予它以文化的灵魂,富了口袋,润了人心,20年来村和人都焕然一新。文化的力量强大如斯!”
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不由感叹,中华文明,星河璀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给我们无比丰厚的遗产,是乡村振兴取之不尽的宝藏。
如何传承一地文脉,厚植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径山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习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浙江很多乡村都成立了强村公司,但是很多村干部并不擅长经营,强村公司也打开不了市场。为改变这一局面,2019年余杭区率先探索走出第一步,面向全国广发英雄帖,为农村招聘职业经理人,希望这些爱农村、善经营的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余杭区乡村职业经理人在岗22人,今年8月又面向全国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8名。
余杭永安村喝到了“头口水”,他们引入职业经理人刘松,短短2年多时间实现了经济薄弱村的跨越追赶。刘松毕业于浙江大学,凭着多年的农产品企业运营经验,在2020年10月通过职业经理人招聘来到永安村。
永安村地处非常滞洪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村里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别的经济收入,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只有73万元,在余杭街道排名倒数第一。
如今走进永安村,田还是那些田,稻还是那些稻,但刘松玩出了新花样。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组建了运营团队,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旅游、乡村社区三大业态。他把稻田进行重新分割,让城里人和企业来认种,村里提供种养服务,并在田里装上监测设备,耕、种、收等环节都实现“机器换人”,扫描“农安码”就能追溯粮食生产质量……2021年,刘松策划的“开镰节”吸引了4万多名游客,800亩认种田当场被一抢而空。2022年“开镰节”创新采用了“点亮乡村”的理念,并赋能为期一个月的丰收月活动,吸引了6万多游客奔赴永安村打卡。
稻田的收益也由此发生巨大变化,永安村每亩地的综合收入从过去单纯卖粮食的2755元提升到8000元。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5万元。短短两年多,永安村从余杭街道的倒数第一变成了正数第一。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鸬鸟镇山沟沟村职业经理人推出IP形象“鳌梨给”及系列文创,整合资源实现了本地农产品销售的大突破;黄湖镇青山村职业经理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引入田野计划、青山剧场、西湖绸伞工作室等文创手工艺产业江南体育,将青山村成功打造成一座具有艺术气息的未来艺术村落;仁和街道三白潭村在职业经理人的打造下转变为以水环境为核心、以鱼为特色产业的“美丽渔村”;中泰街道紫荆村的职业经理人将“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让竹笛这一民族乐器变成更好的文化产品,成就了“未来笛乡”。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人是最关键、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人来实施,更需要人才来创新发展。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制约因素,人才如何导入是当前亟待破解的一个课题。”余杭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卢勤荣介绍说,余杭是“半城半乡”,“乡”主要集中在西部五镇。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余杭区近年来重点谱好人才“引育留”三部曲。
一是多措并举聚招引。依托西部五镇优势资源,以项目招引为抓手,充分发挥校地合作平台优势,带领西部五镇企业赴省内外重点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大量招引专业匹配的青年人才到西部五镇创新创业,持续招引具有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开创新局。
二是内外结合强培育。创建区级农创客示范基地,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开办农民“土专家”培训、农创客创业培训等高含金量研修班。当前,余杭区正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携手,共同创建未来农民学堂,创新式采用央校+地方政府+民营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为全国培养一批又一批信息灵、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
三是用心用情优服务。深入开展人才联谊、调研、走访等人才西进活动,发挥产业技术团队的科技指导作用,在西部五镇谋划布局人才驿站,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推介、办公会晤、休闲娱乐等服务,增强乡村人才归属感、获得感。
人民论坛调研组发现,余杭区对农村人才的认识已突破单一的农业人才概念,做起了涉及多方面的人才文章。当下,他们正选派党建指导员、共富服务员、科技特派员,不断扩充农村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通过多元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同时,余杭区也在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并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创新创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创业,这给余杭乡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江南体育,更给乡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如“茶二代”周颖,就回到径山村悉心习茶研茶,近年来她凭借高超的茶艺和优雅的仪态,成为径山茶推广人。
在商海已有一番成就的“70后”董国民带着团队回到平山村,创办了“农文旅体科”综合体“径山书院”。
“90后”金汶斌也回到余杭小古城村创办了茗竹生态农业园区,并把孩子从城里转学到镇上学校念书。
看到自己家乡的变化,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陆陆续续回到村里。有开起民宿、农家乐的,有办研学班的,也有把村里的非遗手艺重拾起来,做起非遗工坊的。如今的余杭乡村,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在生根发芽。
梧桐已立,且看,有凤来仪。乡村“新人”的引入,有效地将资金、技术、理念等要素“请”到乡村,激活了乡村经济“一池春水”,而乡村经济的日益壮大也把农村特色“引”向更大的空间,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才来到乡村。通过做好人才“引育用”工作,打通各种资源要素在不同空间内自由流动的堵点,形成互联、互动、互融、互通的工作格局,这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论。
习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小古城村林国荣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他在农村基层一线多年。说起强抓党建带来的变化,他的最大感受就是“以前是村民看着干部干,慢慢的是干部带着村民干,现在则是大家争着干”。
“大家都夸我们的村子干净整洁,但我们村是没有一个专职保洁员的,因为人人都是保洁员。”径山村的俞荣华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党建引领和民主协商,径山村建立了“茶多分”管理模式,引导村民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再到“我来做”,从而解锁了乡村善治的密码江南体育。
近年来,余杭区探索实施“头雁工程”,分类开展“禹雁先锋”系列活动,实施“星雁计划”加大对明星书记的培育力度,各镇街建立优秀村社导师名录库,区级层面每年评选兴村治社导师,不断壮大优秀村社书记队伍,以“书记强”带动“支部强”的理念持续推动基层干部队伍能力提升。
同时,余杭区着眼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大力开展党建联建,打破地域、领域、条块限制,组建了一批契约化、互助式、功能型党建联建,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比如,余杭街道在苕溪以北8村构建“一核两圈”党建共富红盟,打响了“禹上稻乡”共富品牌。黄湖镇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和美乡村公司成立共富工坊党支部,并与手工艺、农产品、民宿三个协会开展党建联建,系统串联全域共富工坊,形成“1+3+X”有机运行模式,让各类共富工坊实现扩面提质和抱团发展。
同时,余杭还通过“一村一策”破解发展难题,“建好赛道”强化合作共建,“定向服务”守牢民生底线,擘画出一幅党建联建助力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
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余杭的实践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生动活泼、亮点纷呈的党建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能够更好地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唯有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乡村振兴才有保障。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吴伟强指出:“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我认为余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具样本意义。余杭半城半乡,有发达的数字经济,有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有20年‘千万工程’引领下久久为功的乡村振兴不懈探索。”在调研最后,吴区长向人民论坛调研组介绍了“千万工程”20年来余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下一步谋划。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20年来,余杭历届区委区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年一轮、久久为功地推进“千万工程”余杭实践,推动余杭“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为杭州全市唯一的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区县,连续5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夺得浙江首批“神农鼎”。
人民论坛调研组了解到,目前余杭区已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建成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培育3A级景区村庄52个、2A级景区村庄33个,成功创建径山村等5个省级未来乡村,创建数量居浙江全省前列;形成禹上稻乡、运动良渚、未来笛乡等10条未来乡村示范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省领先,农村“2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5:1。2022年余杭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9.44亿元,村均达660万元,全面消除村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薄弱村。
据了解,在不久前举行的余杭全区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城市新中心暨“和美余乡”行动动员部署大会上,余杭推出“和美余乡”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奋力谱写余杭“三农”工作勇立潮头的新篇章。根据“和美余乡”方案,余杭将以实施数智农业“百村共兴”、美丽乡村“百村共美”、强村富民“百村共富”、文明和谐“百村共善”、城乡融合“百村共享”为载体,推出20条具有余杭辨识度且符合当前“三农”发展实际需求的创新举措,以三个“转化”实现余杭乡村振兴的新蝶变。
一是树立高效生态理念,做好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余杭将进一步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保护好绿水青山,探索竹林碳汇增量的可持续经营和竹产品储碳量的市场交易,构建竹林低碳发展新格局。同时,借力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等文化元素,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高品质生态产品溢价。
二是树立乡村经营理念,做好由“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高质量转化。坚持“因地制宜、运营前置、策划先行,错位发展、产业兴村”原则,深入把握各村自然环境、文化遗产、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等资源禀赋,找准乡村产业发展定位、特色品牌建设及营销策略,科学布局农业、旅游、康养、美食等适宜本地且有后续运营保障的新业态,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是树立供给变革理念,做好由“农业产品”到“农业数据”的高质量转化。立足余杭数字产业发展优势,着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米袋子”安全的基础上,将“增产”导向转化为“提质”导向,加快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搭建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价格监测与服务、智慧物联网等模块的总体框架,加大力度建设数智农谷矩阵,推进农产品大生产向农业大数据生产转变。
余杭一个个村庄的故事正在汇聚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层层浪花,推动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潮涌。吴伟强说,接下来,余杭将牢牢把握浙江省推进新一轮“千万工程”的重要机遇,深入实施“和美余乡”三年行动,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余杭实践”,努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县域典范。
行而不辍,余杭再一次踏上了新的征途,这里未来可期、可盼。(作者:人民论坛调研组)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专题更多【大国新村:沿着的足迹】杭州余杭:“千万工程”牵引下的历史蝶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